他是工程师的典范, 是一座丰碑

2012年12月20日08:20  南方日报

  ■核心提示

  罗明燏是著名的工程力学家,是我国建设史上的一位奇才,也是中国教育事业上一位重要的教育家,在中国的工程力学界享有美誉,在华工学子中也有“海陆空专家”的称谓。

  平时不善言辞的罗明燏很少交际,专注于业务,他用中国的文化去理解科学,把中国文化和新科学结合起来。罗明燏淡泊名利,一生主持和修建了各种大型工程,不管是政府的、部队的还是企业的,他都分文不取,把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社会。

  1952年11月17日,华南工学院首届开学典礼。经历战火纷飞和社会变革洗礼后的老校园焕发新的光彩,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。罗明燏作为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,以他自身的影响力帮助工学院吸引了大批中南地区优秀的工科人才。

  罗明燏从来不讲空话套话,他是一名实干家。正是这样的性格,使他在学校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  罗明燏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,却极少著书立说,因此能找到关于他的资料有限。今年是罗明燏诞辰107周年,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到罗明燏院长的同事,华南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伯天先生,以及罗明燏院长曾教过的学生,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计算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坚权,通过他的回忆和讲述,还原出一个真实的罗明燏。

  罗明燏是著名的工程力学家,是我国建设史上的一位奇才,也是中国教育事业上一位重要的教育家,在中国的工程力学界享有美誉,在华工学子中也有“海陆空专家”的称谓。

  平时不善言辞的罗明燏很少交际,专注于业务,他用中国的文化去理解科学,把中国文化和新科学结合起来。罗明燏淡泊名利,一生主持和修建了各种大型工程,不管是政府的、部队的还是企业的,他都分文不取,把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社会。

  1952年11月17日,华南工学院首届开学典礼。经历战火纷飞和社会变革洗礼后的老校园焕发新的光彩,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。罗明燏作为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,以他自身的影响力帮助工学院吸引了大批中南地区优秀的工科人才。

  罗明燏从来不讲空话套话,他是一名实干家。正是这样的性格,使他在学校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  罗明燏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,却极少著书立说,因此能找到关于他的资料有限。今年是罗明燏诞辰107周年,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到罗明燏院长的同事,华南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伯天先生,以及罗明燏院长曾教过的学生,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计算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坚权,通过他的回忆和讲述,还原出一个真实的罗明燏。

  将中国文化与科学完美融合

  南方日报:罗明燏作为知名的工程力学专家,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,也有海外留学经历,他在专业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绩,与这两者是否有一定的关系?

  李坚权:他对业务很专注,而且最大的特点是,他用中国的文化去理解科学。因为罗明燏是读私塾出身的,有很好的国学功底,而且他对科学的认识很全面,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。一个学理科的人,如果他的哲学观念纯粹是机械唯物论,那很容易是唯科学论的,但是罗明燏教授不是唯科学论的人,四书五经、阴阳五行、中国文化他都懂。所以他还会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用于工程问题中。

  南方日报:大家一般都知道罗明燏院长在工程力学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,为什么学生们却都称他为“海陆空专家”?

  李坚权:是的,海陆空专家。“海”主要是指建桥,“陆”主要是指他搞的建筑设计,“空”则是指他还对机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。比如,在汕头机场、白云机场筹建时,空军就把罗明燏请到现场去,他能马上给出建设方案。1955年,海军在广东潮安筹建一个军用机场,要起落18吨重的苏式轰炸机。当时,苏联专家勘测认为六七米硬土下全是淤泥,如果要建3000米长的跑道,需将硬土下的淤泥挖掉,再投放大石、小石、铺沙,填上水泥路面,估计要填土五六百万立方米,工程浩大,难以完成。

 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同志请了罗院长与苏联专家接洽。罗院长细细地察看了机场的土质后,采用当时最新的研究理论,不挖硬土层,不对硬土层下的淤泥作处理,只将混凝土加厚,形成一浮在淤泥上的“水泥板”,即可承受18吨飞机起落。苏联专家对此表示质疑。罗院长在一张纸上列了几个公式递给苏联专家,并用英语告诉他们:“这不是我的发明,我是从英国土壤专家威士特·卡特(West Gart)最新发表的论文中发现的。这一做法已对土质作了最坏的估计,我经过试验,坚信它能行。”最终,机场建成了,并且提前了6个多月竣工,比原来方案节省了246万元,重要的是,当时设计降落的是18吨重的飞机,后来连40吨重的波音747客机也可以降落。

  罗院长把中国文化和新科学能够结合起来,人家认为没有可能的事,他能完成。为什么别人不敢搞,因为别人都是唯科学论,只在乎很多科学数据,不了解这个自然科学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,就是不了解科学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。

  李伯天:作为一级教授,罗明燏院长担任过机械系、造船系的基础及专业课程教学,每周3~4小时,后来增开过研究生课程,并于1964年接受过海军8项科研项目。

  在学术方面,1959年,中央建工成立学术委员会,罗院长任学术委员,并与何广乾一同主持结构组。1962年春,罗院长参加在广州羊城宾馆召开、由聂荣臻元帅主持的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会议。到会者均为全国各大学一二级教授及各部门专家学者,讨论包括两弹一星的长期规划。

  南方日报:罗明燏作为知名的工程力学专家,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,也有海外留学经历,他在专业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绩,与这两者是否有一定的关系?

  李坚权:他对业务很专注,而且最大的特点是,他用中国的文化去理解科学。因为罗明燏是读私塾出身的,有很好的国学功底,而且他对科学的认识很全面,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。一个学理科的人,如果他的哲学观念纯粹是机械唯物论,那很容易是唯科学论的,但是罗明燏教授不是唯科学论的人,四书五经、阴阳五行、中国文化他都懂。所以他还会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用于工程问题中。

  南方日报:大家一般都知道罗明燏院长在工程力学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,为什么学生们却都称他为“海陆空专家”?

  李坚权:是的,海陆空专家。“海”主要是指建桥,“陆”主要是指他搞的建筑设计,“空”则是指他还对机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。比如,在汕头机场、白云机场筹建时,空军就把罗明燏请到现场去,他能马上给出建设方案。1955年,海军在广东潮安筹建一个军用机场,要起落18吨重的苏式轰炸机。当时,苏联专家勘测认为六七米硬土下全是淤泥,如果要建3000米长的跑道,需将硬土下的淤泥挖掉,再投放大石、小石、铺沙,填上水泥路面,估计要填土五六百万立方米,工程浩大,难以完成。

 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同志请了罗院长与苏联专家接洽。罗院长细细地察看了机场的土质后,采用当时最新的研究理论,不挖硬土层,不对硬土层下的淤泥作处理,只将混凝土加厚,形成一浮在淤泥上的“水泥板”,即可承受18吨飞机起落。苏联专家对此表示质疑。罗院长在一张纸上列了几个公式递给苏联专家,并用英语告诉他们:“这不是我的发明,我是从英国土壤专家威士特·卡特(West Gart)最新发表的论文中发现的。这一做法已对土质作了最坏的估计,我经过试验,坚信它能行。”最终,机场建成了,并且提前了6个多月竣工,比原来方案节省了246万元,重要的是,当时设计降落的是18吨重的飞机,后来连40吨重的波音747客机也可以降落。

  罗院长把中国文化和新科学能够结合起来,人家认为没有可能的事,他能完成。为什么别人不敢搞,因为别人都是唯科学论,只在乎很多科学数据,不了解这个自然科学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,就是不了解科学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。

  李伯天:作为一级教授,罗明燏院长担任过机械系、造船系的基础及专业课程教学,每周3~4小时,后来增开过研究生课程,并于1964年接受过海军8项科研项目。

  在学术方面,1959年,中央建工成立学术委员会,罗院长任学术委员,并与何广乾一同主持结构组。1962年春,罗院长参加在广州羊城宾馆召开、由聂荣臻元帅主持的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会议。到会者均为全国各大学一二级教授及各部门专家学者,讨论包括两弹一星的长期规划。

  指点江山,却不留文字

  南方日报:两位对罗明燏院长平时的日常工作生活有什么印象?他有没有留下什么著作?

  李坚权:他喜欢读老子,指点江山,却不留文字。罗院长不是不想把自己的学问留给后世,而是历史不允许他这样。另外他还有一些思想,现在看起来是很宝贵的,但在当时是不可行的。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他影响多一些。

  罗院长有一个特点,也是最大的特点,“名利”这个词在他的脑袋里是没有的。这很奇怪,普通人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就会很骄傲,很重视名利,可是他对此真的很淡泊,对名利没有任何要求。而且他经常请大家喝早茶。那时候他的工资是381块,已经很高了,每次一发工资,他就请那些教授去喝早茶。

  罗院长也是个平凡人,他觉得自己很平凡。他见了毛主席之后,有人问他:“罗明燏,你见到毛主席了,你有什么感想?”他说:“人一个,就是人一个。”所以他说我们大家都是平凡人。

  李伯天:罗院长不喜欢开会,1930年到1940年,他在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做主任,七年的任职期里一共只开了七次会,就是每个学年的开始开会布置新学年的教学任务。如果不得不参加一些例行的行政会议时,罗院长就会带着自己的一把测量尺和业务工具来参会,上边讲上边的,罗院长自己做自己的科研。他对科研业务相当专注,可以说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。

  平时罗院长很少来学院里的办公室,甚至学院的办公室里已经没有他的办公桌了,他跟自己的两个老朋友,也是中大过来的老教授一起扎根在机械系的研究室,沉湎于自己的科研之中,所以很少来学院本部。

  他还常常到茶楼去备课。他心态特别好,特别专注,在嘈杂的茶楼里,罗院长心无旁骛,一边喝着茶一边看自己的书、备自己的课,根本不受任何影响。正是因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极大热忱,并且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,所以才会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取得巨大的成就。

  南方日报:两位对罗明燏院长平时的日常工作生活有什么印象?他有没有留下什么著作?

  李坚权:他喜欢读老子,指点江山,却不留文字。罗院长不是不想把自己的学问留给后世,而是历史不允许他这样。另外他还有一些思想,现在看起来是很宝贵的,但在当时是不可行的。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他影响多一些。

  罗院长有一个特点,也是最大的特点,“名利”这个词在他的脑袋里是没有的。这很奇怪,普通人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就会很骄傲,很重视名利,可是他对此真的很淡泊,对名利没有任何要求。而且他经常请大家喝早茶。那时候他的工资是381块,已经很高了,每次一发工资,他就请那些教授去喝早茶。

  罗院长也是个平凡人,他觉得自己很平凡。他见了毛主席之后,有人问他:“罗明燏,你见到毛主席了,你有什么感想?”他说:“人一个,就是人一个。”所以他说我们大家都是平凡人。

  李伯天:罗院长不喜欢开会,1930年到1940年,他在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做主任,七年的任职期里一共只开了七次会,就是每个学年的开始开会布置新学年的教学任务。如果不得不参加一些例行的行政会议时,罗院长就会带着自己的一把测量尺和业务工具来参会,上边讲上边的,罗院长自己做自己的科研。他对科研业务相当专注,可以说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。

  平时罗院长很少来学院里的办公室,甚至学院的办公室里已经没有他的办公桌了,他跟自己的两个老朋友,也是中大过来的老教授一起扎根在机械系的研究室,沉湎于自己的科研之中,所以很少来学院本部。

  他还常常到茶楼去备课。他心态特别好,特别专注,在嘈杂的茶楼里,罗院长心无旁骛,一边喝着茶一边看自己的书、备自己的课,根本不受任何影响。正是因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极大热忱,并且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,所以才会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取得巨大的成就。

  “他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座丰碑”

  南方日报:罗院长对华工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?您觉得罗院长给华工及社会留下了什么?

  李坚权:罗院长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座丰碑。不论从学术成就、世界威望,还是从大家对他的评价来看,都是如此。他成为工程师、科学家的一个典范,他是最明白的人,也是最出世的人。对业务精益求精,言传身教。特别重要的是,他非常爱国。

  李伯天:说到罗明燏院长的重要贡献,尤其是对于广东的贡献真是数不胜数。上世纪20年代学成归乡后,罗院长就一直在为国家和广东作贡献。他参与了广州河南滨江大堤海珠桥的工程建设、梅花村公馆区的主要工程建设以及中山纪念馆的设计与建造。建国后,据不完全统计,从公路、桥梁、水坝、厂房、大楼、礼堂、地下油库、船坞到机场的修建工程,他亲自勘测设计、主持设计与审查过的工程项目有200多项,其中包括著名的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建造、南方大厦修复工程等。当年南方日报大楼在建造时地基下沉,也是经罗明燏检查、建议才得以圆满竣工。罗院长是真真正正的“实干家”。

  南方日报:在罗明燏院长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许多当代人所欠缺的品质,您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,主要得益于什么?

  李伯天:罗明燏院长是一位真正的学者、爱国者、知识分子,他一生主持和修建了各种大型工程,不管是政府的、部队的还是企业的,分文不取,把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社会。当下社会太浮躁,拜金主义盛行,缺少的就是罗教授这种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,当代知识分子应以罗明燏教授为楷模,而不是随波逐流放纵自我,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吞没。

  南方日报:罗院长对华工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?您觉得罗院长给华工及社会留下了什么?

  李坚权:罗院长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座丰碑。不论从学术成就、世界威望,还是从大家对他的评价来看,都是如此。他成为工程师、科学家的一个典范,他是最明白的人,也是最出世的人。对业务精益求精,言传身教。特别重要的是,他非常爱国。

  李伯天:说到罗明燏院长的重要贡献,尤其是对于广东的贡献真是数不胜数。上世纪20年代学成归乡后,罗院长就一直在为国家和广东作贡献。他参与了广州河南滨江大堤海珠桥的工程建设、梅花村公馆区的主要工程建设以及中山纪念馆的设计与建造。建国后,据不完全统计,从公路、桥梁、水坝、厂房、大楼、礼堂、地下油库、船坞到机场的修建工程,他亲自勘测设计、主持设计与审查过的工程项目有200多项,其中包括著名的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建造、南方大厦修复工程等。当年南方日报大楼在建造时地基下沉,也是经罗明燏检查、建议才得以圆满竣工。罗院长是真真正正的“实干家”。

  南方日报:在罗明燏院长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许多当代人所欠缺的品质,您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,主要得益于什么?

  李伯天:罗明燏院长是一位真正的学者、爱国者、知识分子,他一生主持和修建了各种大型工程,不管是政府的、部队的还是企业的,分文不取,把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社会。当下社会太浮躁,拜金主义盛行,缺少的就是罗教授这种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,当代知识分子应以罗明燏教授为楷模,而不是随波逐流放纵自我,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吞没。

  “学生尊敬他,他尊敬学生的未来”

  南方日报:罗明燏院长平时是如何教书育人的?他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?

  李坚权:罗院长只是在学校开学的时候讲几句话。他比较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讲话,但和我们一起他是很健谈的,因为我经常到他家里去,一进来,他就是三鞠躬;走的时候,也是三鞠躬。他为什么要给学生三鞠躬?他认为学生里面一定有比他厉害的,他尊重比他厉害的。学生尊敬他,他尊敬学生的未来。有一个完全不认识他的弟子,走到罗院长那求教英语,结果变成好朋友,现在是全国工科英语教材的一个编写专家,他的英语都是罗院长教的。

  我1962年因为崇拜罗先生报考了华工,考完才知道当时的土木和建筑系都已经停止招生,后来,在罗教授的极力保留下才有了我们那个超小班,只有20人,专业是“工业与民用建筑”。1966年文化大革命,本来全国大学生都要被下放到农村公社去,但是因为罗院长特别关照,留下了我们。1968年我才能读完书离开学校。

  李伯天:在我印象中,罗院长是一位一心扑在科研和教育上的优秀学者,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国家和社会,不图名利,无怨无悔。当初华南工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,为了把学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,罗明燏院长把行政完全交给当时的副院长罗雄才教授,自己则与冯秉铨、陈永龄几位老教授奋斗在教书和科研的第一线。当时有其他学校的教授特别羡慕罗雄才副院长,说“你们罗明燏院长真开明”。在为人处事方面,罗院长更是少有的豁达、单纯,与学生交往总是很谦和,平易近人,没有任何学者或领导的架子,这点深受华工人钦佩。

  南方日报:罗明燏院长平时是如何教书育人的?他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?

  李坚权:罗院长只是在学校开学的时候讲几句话。他比较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讲话,但和我们一起他是很健谈的,因为我经常到他家里去,一进来,他就是三鞠躬;走的时候,也是三鞠躬。他为什么要给学生三鞠躬?他认为学生里面一定有比他厉害的,他尊重比他厉害的。学生尊敬他,他尊敬学生的未来。有一个完全不认识他的弟子,走到罗院长那求教英语,结果变成好朋友,现在是全国工科英语教材的一个编写专家,他的英语都是罗院长教的。

  我1962年因为崇拜罗先生报考了华工,考完才知道当时的土木和建筑系都已经停止招生,后来,在罗教授的极力保留下才有了我们那个超小班,只有20人,专业是“工业与民用建筑”。1966年文化大革命,本来全国大学生都要被下放到农村公社去,但是因为罗院长特别关照,留下了我们。1968年我才能读完书离开学校。

  李伯天:在我印象中,罗院长是一位一心扑在科研和教育上的优秀学者,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国家和社会,不图名利,无怨无悔。当初华南工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,为了把学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,罗明燏院长把行政完全交给当时的副院长罗雄才教授,自己则与冯秉铨、陈永龄几位老教授奋斗在教书和科研的第一线。当时有其他学校的教授特别羡慕罗雄才副院长,说“你们罗明燏院长真开明”。在为人处事方面,罗院长更是少有的豁达、单纯,与学生交往总是很谦和,平易近人,没有任何学者或领导的架子,这点深受华工人钦佩。

  罗明燏趣闻轶事

  与人为善 谦谦君子

  熟悉罗明燏的人都知道,他是个不摆架子,也从不仗势欺人的谦谦君子,这是他一贯以来的做人准则。

  上个世纪30年代,罗明燏坐的小车不小心碰到了一名农民放在路边的挑担。司机停车后下车对农民大声喝斥,罗明燏马上制止了司机,并向农民道歉,赔给了他5个大洋。

  上世纪50年代初,广州的黄沙码头出了质量事故,罗明燏协助补救后,一位被认为必须为事故负责任的工程师带着手铐被押过来,只需等罗明燏的意见就会被判刑入狱。但罗明燏认为,这项工程事故应当由设计、施工、材料多方面共同负责,而不应全归罪于一人身上,最终该工程师被释放,仅作降级处理。

  华南理工大学香港校友会永久荣誉会长蔡建中回忆,“博学、豁达、乐观、谦和、亲切”,是他对罗院长的印象。而他当年在校期间,也曾与罗明燏院长有过一两次印象深刻的接触。“每次都有很多同学围绕着他,要他讲故事或向他提问题,而罗院长总是有问必答,说话时慢条斯理,非常和蔼可亲。”

  酷爱花卉 尽享天伦

  罗明燏的言谈不多,应酬说话也不多。只有谈及他所喜欢的花卉时,他才真正打开话匣子,大谈种花之道。据罗征援回忆,罗明燏对电影和戏曲毫无兴趣。业余时间就喜欢种花和阅读古籍书。

  到了周末,罗明燏就会带着儿子到广州芳村花地选花,到珠江边找个船家摆渡去芳村再回来,中间若是饿了,还会吃上一碗荔湾艇仔粥。

  由于罗明燏不断的买花,家中的小庭院已经几乎无法容下。这些花种类繁多,如腊梅、丹桂、月桂、夜来香、兰花、米仔兰、含笑……等等,小庭院几乎一年四季都充满了芬芳清香。每当工作累了,罗明燏就会在小院子走上几圈,深呼吸几口香气,顿时精神就会恢复不少。

  罗明燏的另一个爱好就是诵读古文。有时他到高兴处,会用古调读出声吟几段。每年赴北京开全国人大会议时,罗明燏都会抽空到北京琉璃厂古籍书摊上买回一批线装书。

  此外,罗院长也很注意体育锻炼,他最喜欢的运动是举重,到哪都不忘带着他的两个哑铃,这一直为华工学子所津津乐道。

  罗氏家族 人才辈出

  自罗氏先祖从江西经珠玑巷南迁至番禺后,经过数代人辛勤耕耘,罗家已逐渐成为沥滘当地的名门望族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,罗家家教严谨,后人不仅坚持寒窗苦读,且个个刚正不阿,爱国爱乡。

  在罗明燏祖辈中,最为出众者当数其十叔祖罗文干。罗文干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,学成归国后历任民国时期广东司法司长、总检察厅检察长、司法总长、外交部长等职。“弱国无外交”即为罗文干名言。1932年,得知蒋介石令其作为中方代表之一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“天津塘沽协定”后,罗文干认为此乃千秋万代遭人唾骂之卖国行为,故拂袖而去,南下罗浮山出家。

  罗明燏的父亲罗文庄,在陈济棠时期曾任广东高等法院院长。他对罗明燏家教甚严,其一身正气深刻影响着罗明燏一生的做人准则。罗明燏的儿子罗征援,遗传了父亲在航空航天研究的天赋,留学加拿大,如今已成为美国著名的航天飞机专家。

  此外,罗明燏的堂兄罗明佑为中国第一代电影事业家、导演、制片人,联华影业公司创始人;侄子罗征祥为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、广东省人民医院名誉院长;罗征启为著名建筑设计师,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、党委副书记,深圳大学首任党委书记。

  罗家仅“文明征”子孙三代,就先后有八人留学国外并获得博士学位、七人获得硕士学位,创造出一个显赫的家族传奇。

  (本文部分内容取材于罗征援先生《回忆我的父亲罗明燏》一文,特此致谢!)

  罗明燏趣闻轶事

  与人为善 谦谦君子

  熟悉罗明燏的人都知道,他是个不摆架子,也从不仗势欺人的谦谦君子,这是他一贯以来的做人准则。

  上个世纪30年代,罗明燏坐的小车不小心碰到了一名农民放在路边的挑担。司机停车后下车对农民大声喝斥,罗明燏马上制止了司机,并向农民道歉,赔给了他5个大洋。

  上世纪50年代初,广州的黄沙码头出了质量事故,罗明燏协助补救后,一位被认为必须为事故负责任的工程师带着手铐被押过来,只需等罗明燏的意见就会被判刑入狱。但罗明燏认为,这项工程事故应当由设计、施工、材料多方面共同负责,而不应全归罪于一人身上,最终该工程师被释放,仅作降级处理。

  华南理工大学香港校友会永久荣誉会长蔡建中回忆,“博学、豁达、乐观、谦和、亲切”,是他对罗院长的印象。而他当年在校期间,也曾与罗明燏院长有过一两次印象深刻的接触。“每次都有很多同学围绕着他,要他讲故事或向他提问题,而罗院长总是有问必答,说话时慢条斯理,非常和蔼可亲。”

  酷爱花卉 尽享天伦

  罗明燏的言谈不多,应酬说话也不多。只有谈及他所喜欢的花卉时,他才真正打开话匣子,大谈种花之道。据罗征援回忆,罗明燏对电影和戏曲毫无兴趣。业余时间就喜欢种花和阅读古籍书。

  到了周末,罗明燏就会带着儿子到广州芳村花地选花,到珠江边找个船家摆渡去芳村再回来,中间若是饿了,还会吃上一碗荔湾艇仔粥。

  由于罗明燏不断的买花,家中的小庭院已经几乎无法容下。这些花种类繁多,如腊梅、丹桂、月桂、夜来香、兰花、米仔兰、含笑……等等,小庭院几乎一年四季都充满了芬芳清香。每当工作累了,罗明燏就会在小院子走上几圈,深呼吸几口香气,顿时精神就会恢复不少。

  罗明燏的另一个爱好就是诵读古文。有时他到高兴处,会用古调读出声吟几段。每年赴北京开全国人大会议时,罗明燏都会抽空到北京琉璃厂古籍书摊上买回一批线装书。

  此外,罗院长也很注意体育锻炼,他最喜欢的运动是举重,到哪都不忘带着他的两个哑铃,这一直为华工学子所津津乐道。

  罗氏家族 人才辈出

  自罗氏先祖从江西经珠玑巷南迁至番禺后,经过数代人辛勤耕耘,罗家已逐渐成为沥滘当地的名门望族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,罗家家教严谨,后人不仅坚持寒窗苦读,且个个刚正不阿,爱国爱乡。

  在罗明燏祖辈中,最为出众者当数其十叔祖罗文干。罗文干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,学成归国后历任民国时期广东司法司长、总检察厅检察长、司法总长、外交部长等职。“弱国无外交”即为罗文干名言。1932年,得知蒋介石令其作为中方代表之一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“天津塘沽协定”后,罗文干认为此乃千秋万代遭人唾骂之卖国行为,故拂袖而去,南下罗浮山出家。

  罗明燏的父亲罗文庄,在陈济棠时期曾任广东高等法院院长。他对罗明燏家教甚严,其一身正气深刻影响着罗明燏一生的做人准则。罗明燏的儿子罗征援,遗传了父亲在航空航天研究的天赋,留学加拿大,如今已成为美国著名的航天飞机专家。

  此外,罗明燏的堂兄罗明佑为中国第一代电影事业家、导演、制片人,联华影业公司创始人;侄子罗征祥为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、广东省人民医院名誉院长;罗征启为著名建筑设计师,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、党委副书记,深圳大学首任党委书记。

  罗家仅“文明征”子孙三代,就先后有八人留学国外并获得博士学位、七人获得硕士学位,创造出一个显赫的家族传奇。

  (本文部分内容取材于罗征援先生《回忆我的父亲罗明燏》一文,特此致谢!)

  南方日报记者 闫昆仑

  实习生 李永杰 梁丽斯

  南方日报记者 闫昆仑

  实习生 李永杰 梁丽斯

  (原标题:他是工程师的典范, 是一座丰碑)

分享到:

猜你喜欢

换一换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李小鹏任山西省代省长
  • 体育马布里27分北京胜 亚冠球队引援无优惠
  • 娱乐小龙女李若彤性感低胸装纯美依旧(图)
  • 财经北京紧急排查快餐鸡肉 将约谈肯德基
  • 科技透视刀尖上的诺基亚:不成功便成仁
  • 博客倪萍:帮我找出租司机 十大网络流行语
  • 读书平型关大捷红军为何抓不到一个日军俘虏
  • 教育美名校毕业夫妇为何让女儿到中国上学
  • 育儿山东菏泽:母亲不上环婴儿不落户